WordPress表格进化指南:表格分类按钮实战

背景

在博客等网站上,如果你有一张内容丰富的表格,比如商品列表、文章分类、项目清单等,查找特定内容可能会很麻烦。尤其是行数很多的时候,读者可能需要翻好几屏才能找到自己关心的条目。

为了让访客能快速找到想要的内容,我们可以给表格加上分类筛选按钮,点击就能显示特定类别的行,使得浏览效率大大提升。

添加了表格分类按钮后的效果图

然而,在WordPress默认编辑器里,虽然可以用表格块简单创建表格,但它有几个小问题:

  • 无法直接筛选分类:表格本身是静态的,不能通过按钮显示或隐藏特定行;
  • 可视化编辑器容易破坏代码:如果在表格里写JavaScript或自定义HTML代码,切换到可视化模式可能会自动修改代码,导致功能失效。

所以,要在不被WordPress编辑器破坏的前提下实现分类筛选、按钮高亮、显示/隐藏行等功能,最好把表格和自定义代码分开处理:

  • 表格前放一个HTML块,用于放置类别筛选按钮;
  • 页面底部再放一个HTML块,用于写JavaScript筛选逻辑。

这样既能保持表格的可视化编辑体验,又可以让筛选功能正常工作,让读者轻松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实战

在本篇博文中,我们的分类筛选方法依赖每行的关键词来识别类别。这个关键词甚至可以用Emoji来表示,例如🏅、💬、🎉、🎓等。

此处,如果我们使用emoji来进行分类,那么我们可以在想要添加分类筛选按钮的表格前放置如下的HTML块:

<div id="event-filters" style="margin-bottom:10px; display:flex; gap:8px; flex-wrap:wrap;">
  <button onclick="filterEvents('all')"><strong>全部</strong></button>
  <button onclick="filterEvents('game')"><strong>🏅 竞技</strong></button>
  <button onclick="filterEvents('celebration')"><strong>🎉 庆典</strong></button>
  <button onclick="filterEvents('meeting')"><strong>💬 会议</strong></button>
  <button onclick="filterEvents('academic')"><strong>🎓 娱教</strong></button>
</div>

然后,在页面底部放置另一个HTML块,加入对应的JavaScript代码。这样,上述按钮就能控制表格行的显示和隐藏,让读者轻松找到自己关心的内容。

<script>
function filterEvents(category) {
  const table = document.querySelector('.wp-block-table table');
  const rows = table.querySelectorAll('tbody tr');

  rows.forEach(row => {
    const html = row.innerHTML;
    let rowCategory = '';

    // 根据关键词判断类别(此处使用的是emoji)
    if (html.indexOf('🏅') !== -1) rowCategory = 'game';
    else if (html.indexOf('💬') !== -1) rowCategory = 'meeting';
    else if (html.indexOf('🎉') !== -1) rowCategory = 'celebration';
    else if (html.indexOf('🎓') !== -1) rowCategory = 'academic';

    row.style.display = (category === 'all' || rowCategory === category) ? '' : 'none';
  });

  // 按钮高亮
  const buttons =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event-filters button');
  buttons.forEach(btn => {
    if (btn.getAttribute('onclick') === `filterEvents('${category}')`) {
      btn.style.backgroundColor = '#0073aa';
      btn.style.color = '#fff';
    } else {
      btn.style.backgroundColor = '';
      btn.style.color = '';
    }
  });
}
</script>

就这样,通过简单的HTML和JavaScript设置,WordPress表格就能轻松实现分类筛选功能了。经过实测,该方法不仅在电脑上可以顺利使用,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显示也完全正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这些代码与表格本身互相独立,即便在可视化编辑器中,也可以随意修改表格内容而不影响筛选功能。

无论是活动列表、项目清单还是文章汇总,只要合理使用Emoji等关键词,就能让读者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不如动手试试,让你的表格变得更聪明、更好用!

与未来科学家面对面:日本东北大学开放日2025活动纪实

For the English version, please visit my English homepage:
Connecting science and society: My experience at Tohoku University Open Campus 2025

2025年7月30日至31日,我校面向日本全国中学生及热心人士举办了校园开放日活动。在这两天,我负责向来访的中学生和社会公众介绍我们研究中心(日本东北大学中微子研究中心,RCNS)的研究工作。

通过精心准备的PPT,我向未来的科学家们讲解了中微子的基础知识,以及我们中心开展或设计的有趣实验,比如KamLAND和OBD。特别是结合我在地球科学方面的知识,我深入介绍了地球中微子以及KamLAND在这一领域的卓越成就。看到后辈们表现出浓厚兴趣和好奇心,我感到非常欣慰。

值得一提的是,本来我们只安排了6场讲座,但由于反响热烈、人数众多,我们临时增开了2场讲座,充分满足了大家的需求。观众们浓厚的好奇心和热情,让我们倍感鼓舞。

小许设计的PPT标题页
小许向未来的科学家们讲解中微子的奥秘

在两天的活动中,超过600人参观了我们的研究中心。其中,还包括了一些来自国外的学生,我也主动地与他们进行了交流。令人惊喜的是,我遇到了一位正在参与Super-Kamiokande实验的同行。这次意外的相遇成为这次活动的一个亮点。

总体来说,这次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将中微子科学的魅力传递给更广泛的观众,激发学生和公众对科学的兴趣。我衷心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让更多未来的研究者,特别是中学生们,感受到中微子的魅力,并激励他们将来与我们一起投身这项激动人心的研究。

小许向中学生们讲解RCNS开展的有趣实验

延伸阅读

如何看见“看不见”的粒子方向?——PROSPECT-I与反应堆中微子的方向测量

为什么我们难以知晓中微子的入射方向?

中微子(neutrino)是宇宙中最神秘的粒子之一。它们不带电、质量极小,与物质几乎不发生相互作用,因此被称为“幽灵粒子”。正因如此,想要“看见”中微子本身就是一项挑战,更不用说确定它们从哪个方向来到地球了。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像日本的KamLAND、意大利的Borexino这样的实验,通过探测中微子与液体闪烁体(liquid scintillator, LS)发生反应后留下的“踪迹”,成功揭示了太阳中微子和反应堆中微子的存在与振荡现象,也成功捕获了来自地球内部的地球中微子,并且有希望探测到来自遥远宇宙的超新星爆炸产生的中微子。这些发现极大推动了我们对中微子性质的理解。然而,绝大多数液体闪烁体探测器只能告诉我们中微子有来过,却很难告诉我们它们来自哪里。

为什么?问题出在反应产物的“模糊性”上。

如果使用普通的液体闪烁体来探测中微子,反中微子通过逆β衰变(IBD)产生的中子在被俘获前会经历热化过程,并在介质中发生多次散射与扩散。尽管中子的平均位移仅约为1.6 cm,由于这些过程带来的偏移,其位置分布的扩展范围可达约6 cm。这种显著的散射与扩散效应会严重削弱中子所携带的中微子入射方向信息,几乎无法恢复。

在普通的液体闪烁体中通过逆β衰变(IBD)观测反中微子的图解

为尽可能保留中微子的入射角度信息,许多实验尝试在液体闪烁体中掺杂如钆(Gd)或锂(Li)等金属元素,以优化中子的俘获过程。例如,法国的Double Chooz实验采用Gd掺杂的液体闪烁体(Gd-LS),在探测反应堆中微子的过程中实现了约6度的角度分辨率(Caden, 2012)。

掺杂了钆(Gd)的液体闪烁体中的反中微子观测原理
可以明显看出,由于中子的弹性散射次数大幅减少,因此可一定程度保留中微子入射角度的信息

而在美国由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ORNL)主导进行的PROSPECT实验则采用了Li-6掺杂的液体闪烁体(Li-LS)。相较于中子被钆或氢俘获时释放的高能伽马射线,Li-6通过\mathrm{\bar{\nu}_e + ^6 Li \rightarrow ^3 H + \alpha}反应产生的反应产物(氚核和α粒子)的空间分布范围显著更小(Tanaka & Watanabe, 2014)。这种局部化的能量沉积有助于提高事例的位置分辨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对中微子事件顶点和可能方向信息的重建能力。

2024年,PROSPECT实验组在ArXiv上发布了论文,宣布他们利用数万个反应堆中微子事件,成功重建了中微子源的位置方向,实现了对“看不见”的中微子的方向性探测。

论文信息:Andriamirado, M., et al. (PROSPECT Collaboration) (2024). Reactor antineutrino directionality measurement with the PROSPECT-I detector. arXiv preprint. arXiv:2406.08359.

PROSPECT是什么?

PROSPECT的全名为Precision Reactor Oscillation and Spectrum Experiment,即一项短基线反应堆反中微子实验。其首阶段探测器PROSPECT-I被部署在高通量同位素反应堆(HFIR)附近,基线范围为7至9米,旨在探测eV质量尺度的惰性中微子振荡现象,并对反应堆反中微子能谱进行高精度测量。

PROSPECT-I探测器的最外侧为一个矩形的丙烯酸壳体,尺寸为2.0 m×1.6 m×1.2 m,其内部灌有约4吨Li-LS。探测器内部通过高反射率的薄膜面板,分隔为一个由154个矩形单元组成的三维阵列,排列为x方向 14 个、y方向11个单元。这些探测单元尺寸为14.6 cm×14.6 cm×117.6 cm,长轴沿z方向分布。每个单元的两端均配备有直径为12.7 cm的光电倍增管(PMT),从而实现对闪烁光信号的高效探测与位置重建。

PROSPECT探测器

PROSPECT是如何实现对中微子进行方向测量的?

PROSPECT采用了掺杂0.082 wt% Li-6的液体闪烁体(Li-LS)与高度分区化的模块设计,不仅有效抑制了表面背景噪声,还实现了目前地面中微子探测实验中最高的信号与背景比(signal-to-background ratio)。其测量结果不仅对标准模型的精确检验具有重要意义,也可加深人们对反应堆内部核过程的理解。

在本论文中,实验团队利用了2018年3月至10月观测结果进行了研究。他们指出,PROSPECT-I实验在数据采集期间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是探测器中光电倍增管(PMT)工作数量的波动。由于Li-LS渗入了部分PMT的壳体,引发了电压分压器电流不稳定的问题,导致部分PMT在整个观测期间无法正常工作。这种情况对数据的均匀性与重建精度带来了一定影响,需要在数据处理与分析阶段加以校正。

在上述观测期间内,经过一系列信号筛选,最终他们采用了61029个IBD事件对中微子入射角度进行了分析。为了避免因探测器中部分损坏的矩形单元影响测量结果,团队设计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举个例子,如下图所示,如果中微子是沿着蓝色箭头方向进入探测器,并且在中间的矩形单元发生了IBD反应,正常情况下后续信号会出现在这个单元和它周围的几个邻近单元里。但如果中间单元的上方和左侧的邻近单元损坏了,那么测得的方向就会偏向右下方,和真实的入射方向差了90度。

针对此问题,他们采用了一种新的筛选方法。只有当相邻的两个单元都正常工作时,才对事件进行分析。这样一来,就能有效避免因探测器损坏导致的方向误差,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最终,他们成功复现了反应堆的方位角和天顶角,误差分别为2.4°(统计误差)+1.9°(系统误差)和1.5°(统计误差)+0.5°(系统误差)。该椭圆张开的立体角与半顶角为 2.9° 的圆锥所对应的立体角相同。从上述误差可以看出,当前统计误差仍然占据着主要地位。因此,如果增加观测时间,误差可以得到进一步改善。

PROSPECT实验组重建的反中微子平均入射方向及其1σ不确定性椭圆(蓝色)和HFIR反应堆核心的真实方向(绿色)

不过,文章也提到,这些结果仅仅显示了PROSPECT成功对某个中微子点源进行了方位角和天顶角的测量,而非求出了对所有中微子事件都有效的角度分辨率。即便如此,如果将相同的技术拓展至千吨级的大型中微子探测器,或许可以对除了反应堆中微子外的反中微子(如超新星中微子、地球中微子等)进行来源方位的确定。

参考文献

像素世界,为我点亮第24个生日夜

今天,我迎来了24周岁生日。

一如往常,我并未为这一天设下特别的仪式。恰逢周末,索性赖床多睡了一会儿,任由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尚未清醒的世界里。

我照例翻了翻研究笔记,更新了些许进度,也和一起追逐中微子奥秘的伙伴进行了一晚上的交流会。望向电脑桌面的时钟时,才发觉夜色已深,“11点”的数字悄然浮现在屏幕一隅。

就在此时,点开QQ,一个熟悉的名字THEFREEMAN跳跃在对话框中。他是DC Minecraft服务器中陪伴我多年的老友。他连发了好几条消息,语气里藏着掩不住的兴奋:“快上线,有惊喜等你。”

我匆匆打开游戏,踏入那片熟悉的像素世界。没想到,已经有数十位DC的朋友等候多时。他们知道我今晚有现实中的会议,原以为可能见不到我,没想到竟守到了这么晚,只为对我说一声“生日快乐”。

借助Plasmo Voice语音模组,大家齐声为我唱起了生日快乐歌。人声不齐却格外动人,一声接一声地穿过耳机,仿佛也穿过了我一天的疲惫。他们还用ImageOnMap地图画插件,专门制作了几张庆生用的贺图。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哪怕是一个看似普通的虚拟空间,也能承载真正的心意。

DC玩家THEFREEMAN拍摄
DC玩家Shan_Wu拍摄

键盘那一头,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着近况、讲着笑话、发着烟花。我静静地看着这群熟悉的ID在屏幕上跑来跑去,心里感到格外安稳。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人,DC才能走过十余年,依然温暖如初。

谢谢THEFREEMAN,谢谢所有今天晚上传来一声“生日快乐”的你们。谢谢你们用像素与声音,为我点亮了这个特别的夜晚。这个生日,不喧闹,不奢华,却比任何一次都要特别。

Python信使:利用smtplib和email模块自动发送邮件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电子邮箱已成为我们日常沟通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在科研工作中,除了用于交流讨论,它有时也能派上意想不到的用场——比如,用来自动发送计算结果、提醒任务完成,悄悄承担起一部分自动化的职责。

最近,由于研究课题的需要,我需要运行一个耗时近2天的Python程序。作为一名坚持不加班的科研人,为了查看结果而在周末专程赶去研究室,实在是既低效又狼狈。为了能够自动将运行结果第一时间发送给我和课题组的其他成员,我通过使用Python中的smtplibemail模块实现了一个自动发送邮件的脚本。通过这种方法,我便无需在周末亲自跑一趟研究室了!

值得注意的是,smtplibemail都是Python的标准库模块,因此我们无需安装任何第三方库!

代码

下面是其中的一段代码,展示了如何设置发件人、收件人、邮件内容以及附件,并通过Gmail的SMTP服务(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简单邮件传输协议)将邮件发送出去:

import smtplib
from email.mime.multipart import MIMEMultipart
from email.mime.text import MIMEText
from email.mime.application import MIMEApplication

# 设置发件人、收件人、邮件标题、邮件正文
msg = MIMEMultipart()
msg["From"] = "123456@gmail.com"
msg["To"] = "abcdef@gmail.com"
msg["Subject"] = "Email based on smtplib"
body = "Hello world!\n\nBased on Python smtplib" # \n为换行符
msg.attach(MIMEText(body, "plain"))

# 添加附件
file_path = f"data/hello.png"
with open(file_path, "rb") as f:
part = MIMEApplication(f.read(), Name="hello.png")
part["Content-Disposition"] = 'attachment; filename="hello.png"'
msg.attach(part)

# 利用gmail服务发送邮件
with smtplib.SMTP_SSL("smtp.gmail.com", 465) as server:
server.login("123456@gmail.com", "Password")
server.send_message(msg)

Gmail应用专用密码

看到上述代码的最后一部分,可能会有一些人感到疑惑——server.login()中的"Password",难道是我们平时登录Gmail时用的密码吗?

答案是否定的。出于安全考虑,Google并不会允许用户直接使用Gmail的登录密码来连接SMTP服务。相反,用户需要使用“应用专用密码(App Password)” 来连接相关服务。

获取Gmail应用专用密码并不复杂。只要你的Gmail账户已开启两步验证,就可以前往Google账户安全页面(https://myaccount.google.com/security)找到“应用专用密码”选项。点击“生成应用专用密码”,选择用途(例如“邮件”或自定义名称),Google便会生成一个16位的密码。将这组密码替换到上述代码server.login()中的"Password",即可正常登录并发送邮件。

值得留意的是,应用专用密码只需设置一次便可长期使用。当然,根据个人需要,这些应用专用密码可以随时手动进行删除。不过,虽然应用专用密码不像账户密码那样权限那么高,但它依然可以直接访问邮箱,包括发送邮件、读取草稿、查看收件人等敏感操作。因此,切记不要把应用专用密码上传到GitHub等其他公共平台!

理学学士诞生——迈向更成熟的中微子捕捉者之路

2025年3月25日,小许顺利从日本东北大学理学部物理学科毕业,获得了理学学士学位证书。回顾这四年的本科生活,酸甜苦辣皆有。曾经,虽然我对地震学充满着热情,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进入地球物理系。然而,正是这次挫折,让我意外地走上了利用地球中微子展开科研的新旅程。

这篇博客将通过多个模块来回顾我四年来的一些重要节点,以此纪念我的毕业。

夯实基础:小许的物理学习之旅

  • 2021年3月,合格了多年以来的梦校——日本东北大学。
    由于当时苦于疫情,为了节省开支,坐了一晚上的夜行巴士来到仙台开启了新生活。
  • 2021年全年,受疫情影响,多数课程被迫改为网课。
    不过也正是这种特殊的经验,让我们另辟蹊径,在家里也进行了一系列有趣的实验。
令人压力巨大的大一必修实验教材
被迫在家进行的实验
  • 2022年1月,被自己做的黑白棋AI击败,让人哭笑不得。
    也正是这种搞笑的经历,让我终于认识到编程的威力,从此开始了一系列认真的学习。
被自己亲手制作的AI击败时的结算画面
  • 2023年1月,完成了首个量子力学课程。
    为了宝贵的1学分,完成了数不尽的作业和小考。
    也正是因为过程比较艰辛,直至现在很多知识点也难以忘却。
量子力学I演习课程中完成的小考和作业
  • 2023年1月,开始了正规的物理学实验课程,逐渐习惯了熬夜赶报告。
    不过大四时,发现熬夜对身体带来的伤害超出了想象,终于养成了水滴石穿的习惯。
实验人三件套:电脑、咖啡、红牛(摄于凌晨4时52分)
  • 2023年2月,与DC Minecraft服务器的朋友们进行了“娱教结合”的尝试,获得了不错的反响。
    截止至今,我们依然会不定期在Minecraft世界中进行知识分享的活动,令我们开拓了不少眼界。
  • 2023年3月,与诺奖得主Barry Barish教授进行了为期2天的workshop。
    粒子物理学、加速器、重力波……
    一系列科学名词在会场里不断碰撞,感受到了物理学的魅力。
与Barry Barish教授的合影
还上了读卖新闻
  • 2023年3月,完成了日本东北大学Computational Data Science Program
    通过一系列机器学习的课程,仿佛感到自己掌握了解决宇宙所有问题的方法。(可惜并没有)
  • 2023年7月,因为分享了自己的凝聚态物理课程的笔记在Twitter上炎上了。相关链接
    当时正值韩国某团队声称发现LK-99室温超导体,小许粗浅地看了眼他们的论文,没想到发现了很多在课上学到的式子,于是就发了一篇推文。
  • 2023年9月,和东北大学的朋友们在日本文部科学省第2届地震·测地数据活用创意大赛中获奖。
    或许只是为了出一口气,想证明给一些老师看,未能如愿进入地球物理系一年后的我紧紧抓住了这次机会。
    十分感谢一直惦记着自己的地球物理系的朋友们。
在预选时提交的大纲图之一
奖状
  • 2023年9月,随队参加地球科学系的日本东北地方野外调查。相关博客
    还是念念不忘地球科学。
  • 2024年3月,荣获青叶理学振兴会奖励赏。相关博客
    慢慢感受到了物理学的魅力,并发现了物理学和地球科学之间的更多关联。
    这使我重新拾回了自信,愿意在这条不知去往何处的学习道路上继续前行。
  • 2024年3月,参加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春之学校。相关博客
    围绕着地幔对流的数值模拟方法与森重老师进行了为期3天的交流。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地球中微子被不少日本老师关注着。期待哪一天我也可以为他们带来令他们眼前一亮的成果。

音符之间:小许的交响乐团之旅

  • 2022年5月,加入了日本东北大学交响乐团(TUSO)。
    由于荒废了多年,刚进入乐团时竟然没能吹出声……
    于是在每天的routine里加入了练习长笛这一事项。
重新发现了长笛的魅力之处,连手机壳也换成了长笛样式的
长时间练习后在手指留下的印记
  • 虽然技术并非精湛,但在之后的3年里还是顺利完成了一系列演奏会。
    • 2022年10月,日本东北大学第74次大学祭:《化装舞会组曲》第1乐章(哈恰图良,2nd Fl)
    • 2022年12月,TUSO第179次定期演奏会:(献给东日本大震灾受灾者的)追悼曲(高桥信雄,Fl)
    • 2023年7月,TUSO第180次定期演奏会:c小调第5交响曲《命运》(贝多芬,2nd Fl)
    • 2023年10月,日本东北大学第75次大学祭:回忆如银笛(三浦真理,4th Fl)
    • 2023年12月,TUSO第181次定期演奏会:芬兰颂(西贝柳斯,1st Fl)
    • 2024年2月,TUSO×KUSO1联合演奏会:c小调第5交响曲《命运》(贝多芬,2nd Fl)
    • 2024年7月,TUSO第182次定期演奏会:d小调第4交响曲(舒曼,1st Fl)
    • 2024年10月,日本东北大学第76次大学祭:动画《千与千寻》混合曲(西條太贵 编,5th Fl)
    • 2024年12月,TUSO第183次定期演奏会:D大调第2交响曲(西贝柳斯,2nd Fl)、《卡雷利亚组曲》第3乐章(西贝柳斯,1st Fl)
    • 2024年12月,仙台东一番丁教会圣诞赞美礼拜2圣诞神剧(巴赫,1st Fl)

科学新征程:小许的中微子研究之旅

  • 2022年9月,由于未能进入第一志愿的地球物理系,开始不情愿地接触物理系的知识。
    然而,就在这一痛苦的过程中,我突然发现了一种十分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高能地球物理学。
在若干个因为痛苦未能入眠的晚上,这本书陪伴并治愈了我
  • 2023年4月,因必修实验课程的安排,在RCNS进行了第一次实验。
    可能也正是这次实验,让我真正喜欢上了粒子物理学。
    实在是太美了。
  • 2024年1月,再次因必修实验课程的安排,在RCNS又一次进行了实验。
    自己根据“配方”调配出了可以闪闪发光的液体闪烁体,好美。
  • 2024年4月,如愿以偿进入日本东北大学中微子科学研究中心(RCNS),成为KamLAND研究组的一员。相关链接
刚进入RCNS时的合影,小许位于最后一排的最右侧
  • 2024年9月,考研顺利成功。
    接下来的几年,小许将一直为KamLAND实验进行贡献。
前辈们特意为准硕士们准备的庆祝蛋糕
  • 2024年11月,加入OBD(海底反中微子探测器)工作组。
    终于找到了一种奇怪的路径做起了地球科学的研究。
刚加入OBD工作组时,为了验证自己初步想法的谜之计算结果
  • 2024年12月,首次进入KamLAND坑内进行工作。
    紧张与刺激同时冲击着我的脑颅。
  • 2025年3月6日,以“考虑中微子入射方向的夏威夷海域地球中微子通量评估”为题完成本科毕业答辩。相关链接
    令人意外的是,获得了老师们的一致认可。
    特别是大老板连连叫好,给我带来了很多继续科研的信心。
  • 2025年3月10~11日,完成了首次海报发表。
    在KamLAND Collaboration Meeting 2025 Spring中以“Geoneutrino Observations from the Ocean Floor: The Role of Directional Sensitivity”为题进行了发表。
    由于参与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欧美人,被迫用2种外语(日语、英语)轮流对应。
    不过总体还是十分有趣的,特别是自己成功推销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后的成就感很令人喜悦。
  • 2025年3月21日,进行了首次学会发表。
    在日本物理学会2025年春季大会中以“面向地幔地球中微子直接观测的海底反中微子探测器的研究开发13:考虑中微子入射方向的地球中微子通量评估”为题进行了发表。
    成功引起了一些听者们的兴趣,收到了几位东京大学的老师的提问。
实际使用的PPT封面
  • 2025年3月25日,顺利从日本东北大学理学部物理学科毕业,获得了理学学士学位证书。

以及,在美好背后的痛楚

  • 2022年3月16日,遭遇7.4级强烈地震。
    不断闪烁的电灯、书从书架上疯狂跌落的声音、将人无情甩起来的加速度至今让我难忘,有那么十几秒钟我怀疑我见不到第二天了。
强震后狼狈不堪的场面
  • 2022年9月,即便成绩优异,未能如愿以偿进入第一志愿的地球物理系。
    也是在同一时期,我失恋了,仿佛被全世界抛弃。
    那之后的好长一段时间里,我只感到时间过得飞快,这段记忆仿佛在脑海里消失了一样。
    自己的小屋变得脏乱不堪,也有一阵子变得不再信任他人。
    大概从这之后的一年半,我经常怀疑是不是自己选错大学了。(万幸的是,现在来看并没有选错)
可笑的是,第二志愿也抛弃了我
来自地球物理系主任的冰冷的电子邮件

备注

  1. KUSO:京都大学交响乐团 ↩︎
  2. 本人为无神论者。 ↩︎

一种解决Minecraft服务器常见经济问题的新尝试(理论篇)

本文为《一种解决Minecraft服务器常见经济问题的新尝试》专题的第2篇文章。上文请见背景篇

注意:本文将出现大量数学公式,可能需要高等数学等知识储备。

大蛋糕不如小蛋糕——专属于每位玩家的额度池

我想,既然在第2代收购系统中,玩家因为“秒空”现象屡屡发生而无法为自己抢到额度,直接为每位玩家分配一定数量的额度或许是最好的办法。考虑到玩家获取的DC币(DC服务器里使用的货币)总数应当与其在服务器内的活跃程度挂钩,单个玩家的收购额度Q可以根据下述公式决定:

Q \propto (Q_{B}+\gamma P)T

其中,T为收购总额度,Q_{B}为保底收购额度,P为活跃时长总数,\gamma为常数。通过该式子,占据Minecraft服务器多数的学生玩家可在不需要频繁上线的情况下就能获得一定收购额度,从而保障学生玩家专注于学业,达到“劳逸结合”的目的。

从现实汲取灵感 避免重蹈覆辙——价格浮动制

此外,为了避免第1代收购系统中扎堆挖矿、无暇理会其他玩法等不健康现象的出现,我决定仿照现实世界引入商品价格浮动制。在不断试错后,我发现可以通过基于单个玩家的售出某物品的历史总量来计算该玩家的单个物品的收购价格。

具体而言,我们希望单个物品的收购价格p(n)应随着单个玩家的历史售出总量n的增多而逐渐减少,但该玩家通过该物品赚到的货币量M(n) = \sum_{n'=0}^n p(n')应为单调递增的凹函数。对此,M(n)可设为形同M(n) \propto \ln ⁡n的函数。然而,在这样的假设下,单个物品的收购价格必须满足p(n) \propto^{-1} n。这意味着我们难以通过引入其他系数的方式来对价格的衰减率进行调整。为解决该问题,我们试图通过指数函数的补函数来定义M(n),即

M(n) \propto 1 - e^{-\lambda n}

其中,\lambda为衰减系数。此时,为方便计算,假设M(n)满足

M(n) = \int_0^n p(n') dn' = \frac{1}{\lambda} ( 1- e^{-\lambda n} )

则可以求得单个物品的收购价格为

p(n) = e^{-\lambda n}

通过该式子的定义,我们便可以轻松对单个物品的收购价格的衰减规律进行控制了。

我们还可以根据上述式子,依据环境因素,对单个玩家的单个物品的收购价格p(n)进行扩充定义:

p(n, t) = \varepsilon(t) \iota(t) p_0 e^{-\lambda n}

其中,\varepsilon(t)为经济环境指数,\iota(t)为特别物价指数,p_0为该物品的原始收购价格,n为该玩家的该物品的历史售出总量,\lambda为价格衰减系数。

此外,为防止因历史售出总量n过大导致单个玩家的单个物品的收购价格p(n)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n应当随着现实时间t缓慢减小,从而使得物品收购单价p(n)可以随着现实时间t缓慢恢复至原本的水平。我们通过考察一系列符合条件的函数,最终选定n \equiv n(t)

n(t) = \frac{n(0)}{e^{\delta(t-\tau)} + 1}

其中,t为售出该物品起算的时间,\delta为逆时间系数,\tau为时间系数。该式子即为在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地球科学等领域中被频繁使用的逻辑斯谛函数。这种函数在起始阶段时大致显示出指数增长的趋势,但随时间发展变得逐渐饱和,增长变慢。最后,进入成熟阶段时增长率将基本接近于0,增长停止。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玩家在不同时期出售的物品需要分别适用于上述式子。因此,在计算单个玩家的单个物品的收购价格时,还必须考虑该物品在不同时期的出售历史。此外,由于n(t)应当是一个非负的整数,因此需要对每个周期对应的n(t)进行下取整。综上所述,上述式子需要改写为

n(t) = \sum_{i=1}^\infty \left\lfloor {\frac{n(0)}{e^{\delta(t-\tau)} + 1}} \right\rfloor

其中,对于i=1,2,…n_i(t_i)代表在第t_i周期内出售的相应物品的数量。

在实践中,为了节省数据的存储量,对历史上所有的出售行为都进行记录是不可取的。对此,假如我们设置某个物品在一个周期内的出售数量上限为\nu,则我们可以将需要记录的时间最大值设为

T = \inf{t} \:\:\: \mathrm{s.t.} \:\:\: \left\lfloor {\frac{\nu}{e^{\delta(t-\tau)} + 1}} \right\rfloor = 0

考虑到上述式子和DC币的最小单位为1分(0.01 DC币)的事实,可得单个玩家的单个物品的收购价格为

p(n) = \mathrm{round} \left\{ \varepsilon(t) \iota(t) p_0
    \exp \left( -\lambda \sum_{i=1}^T \left\lfloor {\frac{n_i(0)}{e^{\delta(t-\tau)} + 1}} \right\rfloor \right), 2 \right\}

其中,\mathrm{round} \{x, n\}为将x四舍五入,保留至小数点后n位的函数。

偶尔为玩家们带来小惊喜——经济环境指数与特别物价指数

在上文中,我们引入了经济环境指数\varepsilon(t)与特别物价指数\iota(t)。这两个指数的引入旨在使物价能够根据当前周期内服务器的活跃程度、玩家参与收购的程度以及玩家集中出售物品的种类进行波动。

关于经济环境指数\varepsilon(t),我们将其定义为

    \varepsilon(t) = \left\{ 1 - \sum_{i \in \text{中长假期}} \alpha_i
    \exp \left[ {-\frac{(t - \mu_i)^6}{2\sigma_i^2}} \right] \right\} \times \beta(t)
    + n(t)

其中,中长假期指寒假、暑假、国庆假期,\mu_i为每个中长假期的时间中值,\alpha_i, \sigma_i为与每个中长假期相关的常数:

\alpha_i = \begin{cases}
    0.15, & i \in \{\text{寒假}, \text{暑假}\} \\
    0.075, & i = \text{国庆假期}
\end{cases}, \quad
\sqrt[4]{\sigma_i} = \begin{cases}
    16, & i \in \{\text{寒假}, \text{暑假}\} \\
    2.4, & i = \text{国庆假期}
\end{cases}

n(t)为Gauss噪声:

n(t) \sim \mathcal{N}(0, \sigma_n^2)
    = \frac{1}{\sqrt{2\pi}\sigma_n} \exp\left(-\frac{x^2}{2\sigma_n^2}\right)
    \quad \mathrm{where} \quad \sigma_n=0.025

\beta(t)为反映周末及清明、劳动节、中秋节等小假期时的物价系数:

\beta(t) = \begin{cases}
    0.95, & t \in \text{小假期} \\
    0.98, & t \in \text{中小假期以外的周末} \\
    1, & \text{其他情况}
\end{cases}

图4展示了物价环境指数\varepsilon(t)在某年全年内通过10000次Monte Carlo模拟后的分布结果。横轴表示一年中的具体日期,纵轴表示模拟得到的物价环境指数值。二维频度图的颜色从浅到深表示不同的模拟频率,浅色区域表明在该日期范围内,\varepsilon(t)更有可能出现在这些取值范围内。可以观察到,在寒假、暑假和国庆这三个中长假期,经济环境指数大幅下降;而在非长假期间的淡季,经济环境指数则恢复到接近1的正常水平。此外,根据校正,周末和小假期时的经济环境指数也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相对较小。通过加入Gauss噪声n(t),可以为玩家们带来因物价浮动而来的惊喜。物价环境指数虽然变得不可预测,但是整体趋势与冷淡季应有的经济水平相符。因此,我们认为物价环境指数以上述式子的形式表达是符合科学规律的。

图4 通过10000次Monte Carlo模拟得到的\varepsilon(t)二维频度图

对于特别物价指数\iota(t),我们则采用人工赋值的方式。例如,通过不定期开展“伐木节”、“矿工月”等活动,在一定时期内对特定几种物品赋予\iota(t) > 1的特别物价指数,从而实现刺激玩家在特定期间内收集指定物品、提升特定物品的流通量、增加服务器经济活力等目的。

完成最后一块拼图——收购清单和参数的确定

完成了上述所有数理模型的理论后,确定收购物品的清单和参数成为了仅剩的问题。为了玩家们能够全方位发展,我们当然希望尽可能收购更多种类的物品。

然而,十分遗憾的是,出于种种考虑,我们最终确定出了一份如图5所示的仅包括42个物品的收购清单。我们确定商品清单时,着重考察了各个物品的如下方面:

  • 这个物品是否在其他DC玩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这个物品是否在日常建设、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这个物品是否可以通过自动化红石机械大规模生产?
  • 这个物品的获取难度如何?
  • ……

图5 第3代收购系统商品清单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身为DC管理员,我常年以来以创造模式服务DC的各位玩家,因此仅靠我一个人的想法去决定收购清单和参数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我们通过在游戏里召开多次语音会议征询生存玩家的建议、询问有数理基础的玩家的意见(图6),结合服务器管理组的想法后,最终确定了最终的清单。而在第3代收购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前,我们还特别邀请了生存玩家前来参加系统的内测(图7)。这一系列看似繁琐的流程,无一例外是为了营造一个科学、合理、公平的环境,无一例外是为了让生存玩家们的利益最大化,无一例外是为了让更多的玩家们参与到新系统的开发,凝聚DC玩家们的所有智慧,共同打造出一个精益求精的收购系统。

图6 参数优化讨论会现场(DC玩家LuGuan_0拍摄)
图7 部分生存玩家测试第3代收购系统时的场景

总结

第3代收购系统根据玩家在一个周期内的活跃程度,为每位玩家分配下个周期内的收购额度。与第2代收购系统相同,第3代收购系统的周期可定为一个星期。由于玩家不再需要拥抢收购总额度,服务器方面也无需在一周内的特定时间进行收购活动,而是设立长达整整一周的收购时间,让玩家放心出售物品。

根据本改进方案,由于服务器将设置长达一周的收购时间,玩家不再需要拥抢收购总额度。因此,之前因网络不稳定或手速较慢导致无法通过收购系统获取DC币的玩家,可在本改进方案下的收购系统成功进行出售操作,从而获得DC币。这也同时可以减缓未售出物品的积压现象。

再者,第3代收购系统根据某位玩家的某个物品的售出总量不断下调该玩家的该物品的收购价格,可以鼓励玩家收集更多其他种类的物品,可进一步减缓物品积压现象。然而,为了使得该措施取得成效,必须合理设置上文中提到的一系列常数,使得单个玩家的某个物品的收购价格p不易反弹回原有的水平。

此外,由于每位玩家在一个周期内的收购额度是根据上个周期内的活跃系数来决定的,因此也可促进更多玩家登录服务器游玩。当然,考虑到DC玩家大多数为学生,在开学期间通过增加保底基数的方式,为全服玩家提供较低的收购额度,可保障学生玩家在忙碌的学业之余也可通过该渠道获取一定的DC币。

综上所述,第3代收购系统通过引入基于活跃系数的收购额度分配机制以及历史售出数量动态调整的收购价格机制,旨在优化服务器的经济体系,解决第2代收购系统遗留的问题。通过为每位玩家设定不同的收购额度和物品价格,本方案可有效避免全服玩家抢占收购总额度的情况,并可缓解未售出物品积压的问题。此外,基于活跃程度和时间因素调整价格的机制,还能鼓励玩家多样化出售物品,进而促进服务器的物资流通和经济活跃度。第3代收购系统还考虑了学生玩家群体的上线频率,通过保底收购额度保障他们的参与,确保服务器经济系统的公平性和可持续发展。

鸣谢

  • Blues_Tkun、SlinkierApple13、kunjinkao_xs构筑了基础算法;
  • Blues_Tkun、kunjinkao_xs开发了脚本,Sun_Yu_Xuan对脚本进行了漏洞排查;
  • Qi_Miao、SlinkierApple13、DreamCityToger进行了与物品收集效率相关的调研;
  • Blues_Tkun、kunjinkao_xs、Qi_Miao、yileen10、THEFREEMAN、BreakGraze、Oracles42、Sun_Yu_Xuan、Dp_Dk_Fantasy确定了收购物品清单;
  • Blues_Tkun、Qi_Miao、yileen10、THEFREEMAN、Sun_Yu_Xuan进行了调参工作;
  • SlinkierApple13、John_Lu对本文进行了纠错;
  • memon_tree、CHEN_chen_CHEN、Rex、Chen_peipei、Mc_thrombus、ZuiLiu_aaaaab等DC玩家提出了宝贵建议;
  • kunjinkao_xs、SlinkierApple13、Qi_Miao、yileen10、BreakGraze、Oracles42、memon_tree、CHEN_chen_CHEN、LuGuan_0、SYM_1111、YAN_XING、PPAP、Aymara1018、Leaf_YOKO、WWWMrNobody、ZuiLiu_aaaaab、Ximu、AwRaiy、123456、wenzn等DC玩家参与了内部测试和启用仪式等活动,并给出了宝贵评价。

一种解决Minecraft服务器常见经济问题的新尝试(背景篇)

对于Minecraft多人服务器而言,经济系统可谓是不可或缺的玩法之一。在Spigot服务器中,必备插件之一的EssentialsX提供了便捷实用的balance模块,可以让玩家与他人轻松进行货币交易。特别是ChestShop等插件还可让玩家自行设立商店,让玩家们在Minecraft中体会到现实中创业的不易。

然而,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Minecraft服务器中,人们一直被与经济相关的难题困扰着。其中,“如何合理控制通货膨胀?”、“如何科学增发货币?”等问题长期以来难以得到完美的解答。特别是对于资源无穷无尽的Minecraft世界而言,绝大多数服务器都只能眼睁睁地望着货币不断贬值而手足无措。

对此,我所参与管理的DC商业梦想城服务器在最近的5年里,尝试通过各种方法来避免货币增发超速和通货膨胀的问题。特别是在本月(2024年11月),DC成功研发了更科学、更便捷的第3代收购系统,有望在不牺牲玩家体验的基础上解决令人头疼的经济问题。我将根据DC的经验,用2个文章介绍我们究竟是如何尝试解决Minecraft服务器中常见的经济问题的。

最初的尝试——第1代收购系统

DC服主kunjinkao_xs(欢迎作客锟斤拷同学的博客)曾在2020年制作了一套面向玩家的收购系统。由于这套系统是DC第一套收购系统,因此下文我们将其称为“第1代收购系统”。作为首个官方收购系统,第1代系统的目标十分简明,即“稳定向玩家提供货币”和“避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为了防止产生极端的贫富差距,如图1所示,第1代系统引入了一名为“定额等价差异化收购”的模式。这是一种对持有不同货币数的玩家采取不同收购价格的模式。当某位玩家持有的货币数量越多,则该玩家收购价格越低。虽然偶有认为该模式“不公平”的声音,但至少在解决Minecraft服务器经济问题的道路上,这算是迈出了十分勇敢的第一步。

图1 第1代收购系统采用的“定额等价差异化收购”模式
左表最左列的数字代表玩家目前所持货币的数量。

虽然第1代收购系统成功(或部分)达成了最初设定的目标,但是一大串问题接踵而来。首先,第1代收购系统必须由管理员手动开启。管理员需要高强度利用/balancetop等命令监视服务器货币总量,在确认已经增发了一定货币后还需手动关闭系统。这种人工控制开关带来的后果便是经常会出现超出预定增发额度的情况。在我和kunjinkao_xs聊到这个问题时,身为研发者的他甚至都评价道“太粗陋了”。

再者,越来越多的玩家变得只去收集诸如钻石等价格极高的物品,而不再理会产品价格偏低的农作、牧畜、打怪等其他玩法。甚至在一些时候,你可以看到全服玩家都聚集在资源世界挖矿的场景!不得不说的是,这种场景对于一个主打建设发展的服务器而言是十分不健康的,对收购系统的改进迫在眉睫。

自动化时代——第2代收购系统

面对上述问题,第1代收购系统的制作者kunjinkao_xs对自己研发的系统进行了大幅度改进,并于2022年3月完成了第2代收购系统的开发工作。第2代收购系统引入了单个物品占总额度比例的限制,解决了玩家扎堆出售高价物品而忽视其他玩法的问题。此外,第2代系统还添加了自动定时开启收购和数据统计等功能,为OP节省了许多在管理方面上的精力。

不过,正当我们以为解决了所有难题后,我们又遇到了一个“幸福”的麻烦。

2022年春天,由DC管理员DreamCityToger制作的《我的游戏人生》视频系列一夜间爆火。截至本文发稿时,《我的游戏人生》系列的总播放量已超过130万!《我的游戏人生》系列的爆火为DC引来了大量的新玩家。玩家数量的急剧增多,使得每次收购的额度在短短一两秒钟之内就被瞬间一抢而空,导致许多网络不佳和不熟悉系统的玩家无法通过收购系统赚得货币。“秒空”这一原本未曾出现在汉语词典里的词汇,一时成为了DC服务器内人人皆知的梗。而正是这个“秒空”,使得第2代收购系统突然出现了一些如图2所示的不尽人意之处。

图2 第2代收购系统因“秒空”现象出现的不尽人意之处

Science is Magic——第3代收购系统

当时已在大学里摸爬滚打了数年的我掌握了基本的编程能力。对于我这么一名物理系的学生,一些基本的数理模型也早已是司空见惯。面对上述问题,2023年暑假的时候,一种全新的思路在我的脑海里不断涌现……

然而,虽然我已在2023年8月就完成了第3代收购系统的大部分理论框架,但是如何将其写为脚本载入DC成为了最大的难题——只使用过Python的我无法在短时间之内利用JAVA实现我脑海中的风暴!随着新学期开学和备战考研,我也逐渐淡去了对新收购系统的关心,第3代收购系统长时间停留在了纸面上。

……

按理来说,这个故事如果就此结束,现在的我或许只会遗憾地感叹理论和实践的差距竟然如此之大。不过就在2024年春天,DC服主kunjinkao_xs向我传达了一个令我兴奋不已的好消息——利用PySpigot就可以通过Python来编写Minecraft的脚本!自此,第3代收购系统的故事迎来了谁也未曾预料到的大逆转。

2024年夏天,考研上岸后的我终于迎来了一阵闲暇时光。在kunjinkao_xs、SlinkierApple13、Sun_Yu_Xuan等同朋的帮助下,第3代收购系统的Python脚本终于在2024年10月浮现出了海面。此外,在脚本开发的过程中,SlinkierApple13、Qi_Miao、Sun_Yu_Xuan、yileen10、THEFREEMAN、BreakGraze、Oracles42、Dp_Dk_Fantasy、DreamCityToger、memon_tree、CHEN_chen_CHEN、Rex等DC玩家们也为我提供了许多关于基础理论、收购列表的宝贵建议。

最终,第3代收购系统的故事奇迹般地于2024年11月迎来了高潮——第3代收购系统正式于DC启用

图3 第3代收购系统研发过程集锦

那么,第3代收购系统到底是基于怎样的方法论实现的呢?敬请参见理论篇

【论文笔记】揭开幻数消失之谜,探索中子星奥秘——新同位素氟30被首次观测

本文为Kahlbow, J., Aumann, T., Sorlin, O., Kondo, Y., Nakamura, T., Nowacki, F., … & (SAMURAI21-NeuLAND Collaboration). (2024). Magicity versus Superfluidity around 28O viewed from the Study of 30F. Physical Review Letters133(8), 082501.的论文阅读笔记。

概要

学过初中化学的朋友都知道,作为最轻的卤素,氟(fluorine)的原子序数仅为9。通常而言,自然界可以找到的氟基本是19F,即包含9个质子和10个中子的氟。然而,随着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近年来科学家已经成功创造了越来越多中子大幅过剩的原子核。这意味着,人类可以突破自然的平衡,将越来越多的中子“塞入”氟的原子核里。

2024年8月23日,由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和欧洲反质子与离子研究装置(FAIR)组成的SAMURAI21-NeuLAND研究组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刊登了一篇名为Magicity versus Superfluidity around 28O viewed from the Study of 30F(通过对氟-30的研究观察氧-28的魔数性与超流动性)的论文。该研究组在理化学研究所的放射性同位素束工厂(RIBF),通过使31Ne与质子靶发生碰撞,成功产生并观测到了30F原子核。更令人惊奇的是,研究人员发现,对于中子数大幅过剩的氧和氟同位素,传统的幻数之一——20竟然失效了。经过分析,研究团队认为这些同位素的原子核中可能发生了超流动现象。由于这项研究有望揭示未知的中子间相互作用,科学家们期待其能够推动对中子星结构的进一步解明。

背景

富中子核

我们知道,物质由原子组成,而原子的中心则是原子核。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其半径约为10万亿分之一厘米。虽然原子核在尺寸上极其微小,但却占据了物质质量的99.9%以上。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物质的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数量基本相等。而自然界中无法稳定存在的不稳定同位素,其质子和中子的数量则会出现较大的偏差。特别是在超新星爆炸或中子星合并等爆炸性天体现象中,可能会瞬间生成中子数远大于质子数的短寿命原子核。这种原子核也被称为富中子核(neutron-rich nucleus)

富中子核可以通过最近快速发展的重离子加速器和不稳定核束生成技术由人工合成。实际上,利用不稳定核束,越来越多富中子核的新结构和反应模式正被逐步探明。由于这些研究可能有助于揭示宇宙元素合成的机制以及高密度天体(如中子星)的谜团,因此,利用不稳定核束进行富中子核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原子核物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幻数

原子核是遵循量子力学法则的微小粒子,其代表性的量子效应之一是当中子或质子的数量为2、8、20、50、82、126等特定数字时,原子核会更加稳定(图1)。这些特定的数字也被称为幻数(magic number)。然而,在富中子核中,这些在稳定核中确立的魔法数可能会消失,亦或是会出现新的魔法数。比如,幻数20在富中子核中的氖(质子数10)和镁(质子数12)的同位素中已被发现会消失,而在质子数更少的氟(质子数9)的同位素中,是否会出现幻数的消失仍是一个谜题。最近的研究表明,28F和29F中也出现了幻数消失的迹象。



图1 测量得到的各同位素的结合能与通过半经验质量公式预测的结合能之间的差异
横轴为中子数,纵轴为质子数。可以看出,轮廓中的明显尖锐峰值仅出现在魔数位置。这说明,包含魔数个中子或质子的原子核相较于其他同位素更加稳定。
(引自Wikimedia Commons,原作者User:Mia yun Ruse)

超流体

1937年,彼得·卡皮察等物理学家发现4He在低于2.17 K(−270.98°C)时会变成完全缺乏黏性的状态。这种物质状态后来被称为超流体(superfluidity)。如果将超流体放置于环状的容器中,由于没有摩擦力,它可以永无止尽地流动。而在原子核物理学中,超流体也是一种类似的物质状态,通常出现在富中子核或者在极端条件下的原子核中。在这种状态下,原子核内部的中子对或其它核粒子对可以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任意流动。

虽然已知液氦中出现的超流体状态也可能在孤立的原子核中出现,但在中子数超过质子数两倍的富中子核中是否会出现超流动状态仍未被学界查明。2023年,SAMURAI21-NeuLAND研究组首次观测到氟的同位素28F,并预测其幻数的消失会使得中子对在各种轨道间来回移动,即出现超流体状态。处于这种原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接近28F的30F是否会出现类似于超流体的结构也得到了不少关注。

研究成果

SAMURAI21-NeuLAND研究组首次成功生成并观测到了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二重的氟同位素——30F。实验在理化学研究所的放射性同位素束工厂(RIBF)进行。研究组通过将高能31Ne撞击质子靶,将31Ne中的质子击出,从而生成了30F。30F极不稳定,它在被生成后会迅速释放一个中子衰变为29Ne,其寿命仅约为10-22秒。通过在多粒子测量装置(SAMURAI)中观测其衰变过程,研究组确认了30F的生成。此外,该研究还首次确定了30F的质量(换算可得30.05u),这是之前未曾明了的发现。

根据此次研究得到的30F的质量,可以完全确认在中子数接近20的氟同位素中,幻数之一的20将不再成立。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图中展示了氟(9F)、氧(8O)、磷(15P)同位素原子核的中子分离能(Neutron Separation Energy​)1S_n随中子数N变化的关系图。可以看出,在幻数N=20附近,磷原子核的中子分离能有较大的起伏,但氟和氧原子核的中子分离能却没有幻数情况下应有的较大起伏。这是SAMURAI21-NeuLAND研究组继2023年发现28F中幻数20消失后的又一重大成果。这意味着,中子幻数20的消失现象已经从质子数为8氧的同位素扩展到了质子数为9的氟的同位素。

图2 中子分离能S_n随中子数N变化的关系图(原论文Fig. 2)
其中,红色、紫色、蓝色分别代表氟(9F)、氧(8O)、磷(15P)同位素。

研究组在论文中提到,在中子数比30F还多的31F中,幻数的消失可能导致角动量较小的状态混入,从而可能形成被称为中子晕(neutron halo,图3)2的特异状态。幻数20的消失将导致2个中子可以形成自旋为零的对(类似于超导现象中的库珀对),并在各种轨道间往返流动,从而可能导致超流体状态出现。

图3 形成了中子晕的6He原子核的形象示意图
2个中子形成的中子晕围绕在在高密度核周围。
(引自Wikimedia Commons,原作者User:Starmakerthing)

此外,由于中子数超过16的氧和氟的富中子核的质量对三中子间力(three-neutron force)3的效应非常敏感。因此,对这些富中子核展开更加精密的研究,有望为解明这些未知的核力提供帮助。三中子间力被认为是理解质量较大的中子星之谜的关键,因此本研究在天体物理学等领域中也具有意义。

未来展望

一个原子核中究竟可以添加多少中子?这个问题不仅是原子核物理学中的关键问题,还与宇宙中的元素合成机制、中子星的结构等天文学话题密切相关。通过本研究等成果,人们终于逐渐了解在诸如氧和氟的轻元素中可以添加多少中子。今后的研究有望进一步推动更重的富中子核的发现。

迄今为止,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一直在引领着富中子核的研究。未来,除了理化学研究所外,预计美国的稀有同位素束流装置(FRIB,已于2022年投入运行)、中国的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计划于2026年运行)、德国的反质子与离子研究装置(FAIR,计划于2027年运行)等设施也将加入到对未知原子核的研究行列中,可大幅促进原子核物理、核天体物理等相关领域的发展。

注释

  1. 中子分离能(Neutron Separation Energy​):指从原子核中移除一个中子所需的能量,反映了中子与原子核结合的强弱。 ↩︎
  2. 中子晕(neutron halo):指在高密度核周围,以极低密度形成云状分布的中子扩展现象。当中子数远远超过质子数,并且中子的结合能非常小的时候会出现中子晕。构成中子晕的中子通常只有1到2个,这些中子被认为是通过隧道效应从原子核的平均场(核心部分)中渗漏出来的。因此,角动量较小的状态对于中子晕的形成是必要的,以避免阻碍隧道效应。 ↩︎
  3. 三中子间力(three-neutron force):指在富中子核中,三个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这种力是中子之间的高阶相互作用,超出了常规的两中子间力(即双中子间力)。 ↩︎

【论文笔记】探明碳循环作用,揭示板块滑动奥秘——碳循环与地震活动的深层关联

本文为Oyanagi, R., & Okamoto, A. (2024). Subducted carbon weakens the forearc mantle wedge in a warm subduction zoneNature Communications, 15(1), 7159.的论文阅读笔记。

概要

根据板块构造论(plate tectonics),大量碳元素以有机物和碳酸盐的形式持续进入地球内部。然而,这些碳元素在进入地球深处时如何影响板块的力学和化学性质,以及这些碳元素与地震活动的关联,仍未被完全理解。针对这一问题,2024年8月,由日本国士馆大学讲师大柳良介(Ryosuke Oyanagi)和日本东北大学教授冈本敦(Atsushi Okamoto)撰写的名为Subducted carbon weakens the forearc mantle wedge in a warm subduction zone(俯冲的碳在温暖的俯冲带中削弱了弧前地幔楔)的论文被发表在科学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他们采用了当前最先进的流体-矿物反应热力学计算方法,以日本附近的俯冲带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俯冲沉积物产生的流体的化学成分及其与地幔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在类似于东北日本的较冷俯冲带中,俯冲沉积物几乎不产生含碳流体;相反,在诸如西南日本的较热俯冲带中,大量含碳流体会被生成。这些流体在莫霍界面附近与上地幔发生反应,最终可能形成由碳酸盐矿物和滑石组成的地层(图1)。其中,滑石(talc)是一种摩擦系数极小,因其能够引发非地震性滑动而广被地学界知晓。在室温条件下,其在干燥状态下的摩擦系数低于0.3,而在完全湿润后,摩擦系数仅为0.11至0.14(Boneh等人,2023)。这些碳酸盐矿物和滑石层从地下40 km处开始急剧增加,且随着深度的增加变得越来越厚。

图1 Oyanagi和Okamoto(2024)提出的西南日本俯冲带中含碳流体的形成及其与地幔进行反应的模型(原论文Fig. 3)
a 南海俯冲带的剖面示意图。间歇性震颤和滑动(ETS)发生在地幔楔(MWC)周围约30~40 km的深度,而更深的地方无地震活动;
b, c 预测在俯冲大断层上液体作用1百万年后,b地幔楔周围和c更深处(50~70 km)的矿物分布。具体范围如a中黑色虚线框所示;
d, e 预测在俯冲大断层上液体作用1000万年后,d地幔楔周围和e更深处(50~70 km)的矿物分布。具体范围如a中黑色虚线框所示;
Tlc指滑石;Cb指碳酸盐;Qz指石英。

Oyanagi和Okamoto(2024)表明,厚滑石层开始形成的深度与西南日本观测到的地震下限区域相一致,揭示了碳循环对俯冲带的地震活动具有重要影响。未来,或许会有新的研究将地球深部碳循环这一化学过程与地震发生的物理过程进一步联系起来,以帮助解明俯冲带地震活动的机制。

研究背景

近年,俯冲带浅部的地震发生带与深部的非地震性滑动区域之间观察到了比普通地震更慢的滑动(慢地震,slow slip),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关于这一过渡区域的物质变化及流体作用仍然存在着很大争议。

根据目前的科学见解,因受海水影响而变质的海洋地壳和表层沉积物沿着俯冲带被带入地球内部。这些物质中的含水矿物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条件下会分解生成液态水,从而对板块边界的滑动特性和地震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被带入地球内部的海洋底沉积物中含有有机物(有机碳)和碳酸盐(无机碳)。这些碳的量和存在形式在不同的俯冲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图2)。例如,东北日本的海洋底沉积物含有较多的有机碳,其质量比例几乎达到了90%。而在西南日本,海洋底沉积物则同时含有质量几乎相等的无机碳和有机碳。正因为这种差异,当这些碳被带入地球内部时,它们在不同地区的板块边界发生的化学反应和力学性质的影响就会有所不同。特别是,在俯冲带下方40公里处即为上地幔区域。解明俯冲的碳是否会与地幔物质发生反应并被固定这一问题,对理解地球深部碳循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图2 世界各地俯冲带中的碳元素含量(原论文Fig. 1d)
其中,纵轴代表有机碳的质量比例

地球内部中稳定存在的物质可以通过热力学平衡计算来预测。在传统的计算手法中,岩石的化学组成都被假设为是固定的,而流体则全部被假设为只由水(H₂O)组成。然而,地球内部的流体实际上是包含多种元素的流体(水溶液),这些流体在反应过程中可能改变岩石的整体化学组成。近年来,一种高温高压条件下的流体热力学前沿模型——地球深部流体模型(Deep Earth Water model)被学界提出,使得研究者能够将地球深部的流体视为多组分的水溶液(Huang和Sverjensky,2019)。然而,迄今为止暂时没有针对于俯冲带深部的含有碳的多组分流体的分析。

研究成果

Oyanagi和Okamoto(2024)对典型的冷俯冲带(东北日本)和暖俯冲带(西南日本)进行了研究。他们详细计算了含碳沉积物在这些地区俯冲时产生的流体的特征(化学组成和流体的体积)。此外,他们在详细考虑了板块边界的温度结构的情况下,对这些流体和地幔物质发生反应后生成的新物质进行了推测。

计算结果显示,两地形成的流体的化学组成和体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较冷的东北日本,随着沉积物的脱水分解,形成了富含钠和硅元素的流体。与之相对比的是,在较热的西南日本,则形成了富含碳元素(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的H2O-CO2流体。此外,他们还注意到,在东北日本,沉积物的脱水分解直至60 km深的地方都不会发生,而俯冲板块与上地幔接触的地方(约30 km深处)不会发生流体与地幔物质的反应。而在西南日本的35~80 km处,通过沉积物的分解,含碳流体会沿着上地幔的板块边界连续地向地幔输送(图3)。

图3 通过理论计算得到的a东北日本和b西南日本(南海)的俯冲带中形成的流体的化学组成曲线(原论文Fig. 2ab)
其中,横轴为深度(对应压强和温度),纵轴为浓度。

在这两种俯冲带中,当水被供应到上地幔时,都会形成含水矿物蛇纹石(serpentine)。然而,由于两种俯冲带中流体的生成量和化学组成不同,导致了板块边界附近的变质矿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而言,在东北日本的上地幔中未生成碳酸盐矿物,仅在约70 km深处生成了力学上最弱的含水矿物滑石(Mg₃Si₄O₁₀(OH)₂)。而在西南日本,滑石和镁碳酸盐(MgCO₃)在35~70 km深的广泛范围内生成。其中,滑石和镁碳酸盐的含量从40 km深处开始增加,且随着深度的增加形成了越来越厚的层(图4)。

图4 通过热力学计算分析出的来源于沉积物的流体与上地幔反应生成的矿物分布(原论文Fig. 2 e~h)
eg分别展示了东北日本和西南日本(南海)俯冲带中的矿物比例;
fh分别展示了与东北日本和西南日本(南海)俯冲带相邻的地幔楔中的碳酸盐比例;
蓝色背景和白色背景分别表示预测出和未预测出脱水发生的深度范围。
缩写解释:MDD 最大解耦深度1SSE 慢性滑动事件,ETS 间歇性震颤和滑动,N.D. 未确定,Srp 蛇纹石,Tlc 滑石,Chl 绿泥石,Mgs 镁铁矿,Dol 白云石,Qz 石英

其中,根据以往的学术见解,板块边界处的滑石被认为是因来自下沉板块中富含硅(SiO₂)的流体与上地幔的反应所形成的。然而,Oyanagi和Okamoto(2024)却有不同见解。他们认为,在西南日本的俯冲带中,滑石的数量与镁碳酸盐矿物一起增加。具体而言,来自沉积物的富含二氧化碳的流体与地幔中的含镁物质反应,生成了碳酸盐矿物,最终形成了富含硅的滑石。根据这一过程,在以西南日本为代表的较热的俯冲带中,表层带入地球内部的碳可使板块边界在力学上变得更为脆弱。

此外,根据近几十年的地震观测,在西南日本以深30~40 km的区域观测到了具有特征的慢地震。而在更深的区域,则变为几乎不发生地震的非地震性滑移区域。有趣的是,Oyanagi和Okamoto研究观察到的西南日本厚滑石层的形成深度恰好与这一慢地震活动区域的下限一致。根据现有的学术结论,滑石具有非常低的摩擦系数,可以引起非地震性滑移。这或许暗示着俯冲到地球内部的碳元素可能在地震性滑移向非地震性滑移的过渡中起到了重要影响。

未来展望

毋庸置疑,海底沉积物中固定的碳量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气候等地球表层环境密切相关。Oyanagi和Okamoto(2024)的研究成果暗示了地球表层环境的长期变化和全球海底沉积物特征对地球内部地震发生及板块边界力学性质的影响。这或许可为今后关注地球整体物质循环与地震发生的物理过程之间关系的研究点明新方向。

注释

  1. 最大解耦深度(maximum depth of decoupling):在此之下的区域物质不再与上层发生显著相互作用的深度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