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信息:Andriamirado, M., et al. (PROSPECT Collaboration) (2024). Reactor antineutrino directionality measurement with the PROSPECT-I detector. arXiv preprint. arXiv:2406.08359.
PROSPECT是什么?
PROSPECT的全名为Precision Reactor Oscillation and Spectrum Experiment,即一项短基线反应堆反中微子实验。其首阶段探测器PROSPECT-I被部署在高通量同位素反应堆(HFIR)附近,基线范围为7至9米,旨在探测eV质量尺度的惰性中微子振荡现象,并对反应堆反中微子能谱进行高精度测量。
Tanaka, H. K. M., & Watanabe, H. (2014). 6Li-loaded directionally sensitive anti-neutrino detector for possible geo-neutrinographic imaging applications. Scientific reports, 4(1), 4708.
Andriamirado, M., et al. (PROSPECT Collaboration) (2024). Reactor antineutrino directionality measurement with the PROSPECT-I detector. arXiv preprint. arXiv:2406.08359.
2025年3月10~11日,完成了首次海报发表。 在KamLAND Collaboration Meeting 2025 Spring中以“Geoneutrino Observations from the Ocean Floor: The Role of Directional Sensitivity”为题进行了发表。 由于参与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欧美人,被迫用2种外语(日语、英语)轮流对应。 不过总体还是十分有趣的,特别是自己成功推销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后的成就感很令人喜悦。
2024年8月23日,由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和欧洲反质子与离子研究装置(FAIR)组成的SAMURAI21-NeuLAND研究组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刊登了一篇名为Magicity versus Superfluidity around 28O viewed from the Study of 30F(通过对氟-30的研究观察氧-28的魔数性与超流动性)的论文。该研究组在理化学研究所的放射性同位素束工厂(RIBF),通过使31Ne与质子靶发生碰撞,成功产生并观测到了30F原子核。更令人惊奇的是,研究人员发现,对于中子数大幅过剩的氧和氟同位素,传统的幻数之一——20竟然失效了。经过分析,研究团队认为这些同位素的原子核中可能发生了超流动现象。由于这项研究有望揭示未知的中子间相互作用,科学家们期待其能够推动对中子星结构的进一步解明。
图1 Oyanagi和Okamoto(2024)提出的西南日本俯冲带中含碳流体的形成及其与地幔进行反应的模型(原论文Fig. 3) a 南海俯冲带的剖面示意图。间歇性震颤和滑动(ETS)发生在地幔楔(MWC)周围约30~40 km的深度,而更深的地方无地震活动; b, c 预测在俯冲大断层上液体作用1百万年后,b地幔楔周围和c更深处(50~70 km)的矿物分布。具体范围如a中黑色虚线框所示; d, e 预测在俯冲大断层上液体作用1000万年后,d地幔楔周围和e更深处(50~70 km)的矿物分布。具体范围如a中黑色虚线框所示; Tlc指滑石;Cb指碳酸盐;Qz指石英。
地球内部中稳定存在的物质可以通过热力学平衡计算来预测。在传统的计算手法中,岩石的化学组成都被假设为是固定的,而流体则全部被假设为只由水(H₂O)组成。然而,地球内部的流体实际上是包含多种元素的流体(水溶液),这些流体在反应过程中可能改变岩石的整体化学组成。近年来,一种高温高压条件下的流体热力学前沿模型——地球深部流体模型(Deep Earth Water model)被学界提出,使得研究者能够将地球深部的流体视为多组分的水溶液(Huang和Sverjensky,2019)。然而,迄今为止暂时没有针对于俯冲带深部的含有碳的多组分流体的分析。